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用好关键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 高校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
[用好关键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 高校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9日
  查看: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各高校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本期教育版,我们关注3所高校的实践,看他们如何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编 者

  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激发青年责任  接续奋斗力量

  “回顾钱学森的一生,他取得的学术成就与其坚定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正因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钱学森才拥有无穷的动力。”在上海交通大学一节“形势与政策”课上,钱学森之子、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学生们讲述钱学森的人生信仰与选择。

  听完这节课,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本科生周锦深受鼓舞,“钱老排除万难归国,心怀‘国之大者’,这是源于信仰的力量。如今,伟大事业的接力棒正传递到我们手上,我们这辈人也应接续奋斗,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介绍,学校打造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重点的贯通式思政课课程群,各门课程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显著提升。

  依托深厚的“传承科学家精神”的传统,上海交大编选校本教材、校友教材、学术教材,把一代代交大人铸造国之重器的传奇经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矢志创新的奋斗精神,转化成鲜活的思政教材。同时,打造青年工作坊,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分享所在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故事,让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力量。

  思政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如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常会讨论,“这个问题能不能经得起学生问‘为什么’”。一次次讨论后,教学难题变成了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又助推教学改革,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得以有机统一。

  “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有声有色,才能实现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要培育拥有“四个自信”的年轻一代,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学生心之所向、行之所循。(本报记者  丁雅诵)

  天津大学运用情境体验等方法创新思政课教学——

  讲好党史故事  坚定前进信心

  粉笔起落间,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示意图在黑板上渐渐展现。这是天津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程斯宇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课堂。通过生动的手绘板书、声情并茂的讲授,程斯宇带领学生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我们虽坐在教室里,却像回到了历史现场。”天津大学2020级本科生李泽宇说,“每次上完程老师的课,我都感觉热血沸腾。”

  近年来,天津大学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创新课堂教学,灵活运用情境体验、实践锻炼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如何实现沉浸式、交互式学习?在天津大学,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改革创新赋能。学校成立了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在思政课教师王磊的课堂上,学生们佩戴虚拟现实眼镜设备,“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深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

  “老师们根据教学主题,在课程中引入虚拟漫游、模拟讲解等环节。我们足不出校,就能身临其境地参观红色场馆。”体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后,天津大学2020级本科生张乃鑫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同学们对百年党史的理解。

  天津大学还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讲好党史故事。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中,王磊指导学生创作的“平津战役纪念馆全景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运用全景技术挖掘和展示红色资源,深入学习纪念馆中的历史资料,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定力。”王磊说。

  作为天津大学学生党史宣讲团成员,2022级硕士研究生田烁与同学们创新宣讲形式,将宣讲与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相结合。“我和其他宣讲团成员一道为全校师生讲述了校友张太雷投身革命的故事,在宣讲中加入了‘时空对话’,增强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田烁说,在宣讲中,自己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远大志向。本科毕业后,她曾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甘肃省宕昌县支教,“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用奋斗和奉献书写青年担当。”(本报记者  吴  月)

  兰州大学讲年轻人爱听、能懂、愿行的思政课——

  感悟思想伟力  践行青年担当

  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金玲讲授的《可爱的中国  可爱的人》获得现场一致好评。谈起这次经历,李金玲很有感触:“从主题到框架,从案例到表达,大学生讲思政课是一次开拓眼界的过程,也是一次从‘要我听’到‘我要讲’的角色转换。”

  “师生互动,合力上好思政课,促进了思政课讲课模式的创新,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在讲授中动了起来,让思政课活了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睿说。

  近年来,兰州大学大力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在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的基础上,探索课堂教学、网络引领、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课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为贴近当代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我们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小、精、微、快’的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介绍,学校推出“兰山大讲堂”“我与思政课”等教学品牌,制作“《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有问必答”短视频100部、甘肃红色故事100讲等,这些新颖、鲜活、互动性强的思政课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用好社会大课堂资源。前不久,兰州大学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遗址教育基地,追忆峥嵘岁月。大家边走边听边学,向烈士献花、致鞠躬礼,合唱革命歌曲《沈家岭战斗》,激昂的曲调回荡在每个学生的心头。

  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最生动的素材,把火热社会实践作为最真实的教案,近年来,兰州大学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在界石铺、腊子口、哈达铺等地设立了1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科研院所、革命遗址、乡村基层、车间工厂,让学生在实景实地中、在生动实践中,感受国家发展,树立理想信念。

  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把思政课讲出了年轻人爱听、能懂、愿行的“时代味”。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表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编辑:曾丽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