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下简称“三个规律”)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基本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明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定位、擦亮我国高等学校最鲜明的底色,也有助于更高质量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个规律”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既具有一般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共性,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殊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应在以学术讲政治、以德性来育人中体现自身的责任担当,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找准定位、获取营养、增强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
1.“三个规律”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是奠定青年学生思想根基、确立价值导向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突出作用。除一般性教育教学的知识属性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理论属性、价值属性和实践属性,政治属性要求其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属性旨在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属性侧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实践属性则要求及时进行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网上网下的对比,从理论与实践的对照中参悟真理的真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2005年底作为一级学科创设以来,迈上发展的快轨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等二级学科逐渐健全。与一般学科分门别类研究某一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特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只有加强战略规划布局,以现实带动历史、以实践活化理论,用学术讲政治,不断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准,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引导他们率先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事关党的千秋伟业和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得到较大发展,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突出、思想品德优良、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不断增加,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培养成千上万走向各地区各部门的一线理论宣讲员等人才,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薪火相传,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三个规律”之间的有机联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重、内容杂,但教育教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是“三驾马车”,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三者目标相通、思想贯通、内容融通,相互促进和有机支撑,缺一不可。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术”“学”“道”等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的支撑。只有以学科支撑课程、以科研促进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才有思想性、深刻性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中介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强院之要。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提供思想理论资源和学理支撑,彰显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反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为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和鲜活素材。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是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和提升整体效果的新起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的后备军,如果他们在学生阶段没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奠基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的重任,也无力承担相应的宣传、决策咨询等职能。
3.“三个规律”探索的重要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关乎我们党长期执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要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是支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而言,努力成长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为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供新生力量。因此,不断探索“三个规律”,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
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持续加大投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也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境界,提出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论断,这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的最新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截至2020年11月,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首次突破10万人。这些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骨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数量快速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相关的课题、论文、著作、智库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现突破,截至2020年高招录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已累计招收该专业本科生800余人,8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承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已累计增加6070个博硕士招生指标。这些学生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提供庞大的后备军。
新时代“三个规律”探索的理路创新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是极其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跳出马院建马院,跳出学校办课程,开放思维建学科,立足社会培养人”。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三个规律”探索的基本方向。
增强自觉意识。高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从积极为党和人民服务的高度谋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就“三个规律”内部来看,需要以教育教学为基本功,坚持铸魂育人,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塑造,打牢学生一生的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全面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发展,规范和完善二级学科设置,凝练专业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联动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加强跨学科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着眼点,助力一批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似井喷般涌现出来。
坚持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优化整体布局,推动开放协作,健全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落实和全校齐抓共管、社会整体推动的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比如,善于激活社会资源,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学内容,将抗疫、推进共同富裕等鲜活的社会实践引入教育教学、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环节,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让教育教学、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就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将视野从课堂扩展到社会,贯通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产生有效互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坚持问题导向。以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抓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现实、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些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需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鲜活素材,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一线战场。
抓住关键群体。打造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增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使命感、认同感、荣誉感,促进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学生培养和自我发展相辅相成、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并举,是关键要务。只有一批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地开展工作,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蓬勃发展态势。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而言,需要引导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助推成长的原则,既遵守统一规定,致力于引学生以大道、启学生以大智,做好规定动作;又针对学生实际,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做好特色文章,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金课’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研究”(21VSZ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代玉启 杨瑞,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