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以卓越的生态系统引领马院创新
[以卓越的生态系统引领马院创新]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1日
  查看:
  来源:

马院院长谈马院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核心观点

马院既是知识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又是发展共同体、德育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实质性的学术合作,在推进理论由“进”到“深”上不断创新。创新是“硬核”力量,是引领马院改革开放发展的鲜明特征。


《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当前,如何加强党对马院建设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马院内涵式发展、强化马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未来已来,需要我们以更加卓越的生态系统引领马院创新,以治理体系现代化释放发展动能。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立足全局看局部,立足大势看小势。既要立足马院,建设马院;还应跳出马院,发展马院;更应联手马院,创新马院。

立足马院,建设马院

马院姓马,就要“信马、言马、用马、兴马、护马”。我们要立足马院,通过把方向、布格局、提质量、克难点、解重点、出亮点、展首创,把马院建成学生政治洗礼的殿堂、高校的小党校、干部培训选拔的大熔炉。

具体来说,建好马院需要牢牢把握一体、两翼、三定位、四轮、五帆、六理念、七底线。

“一体”,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浑然一体。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经济学等应有归属感,中共学要纳入学科规划;推动马院学科上“高原”起“高峰”。

“两翼”,指“教学”与“科研”羽翼齐飞。用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术能力,真正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魅力和逻辑魅力。双翼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解决国家问题、引领国家发展。

“三定位”,指准确把握、协调推进马院的教学定位、学科定位、学院定位,避免各自为政、格局割裂,凸显思政课、理论学科与马院对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

“四轮”,指倾心打造马院的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之轮,四轮驱动,强劲抓稳。

“五帆”,指高扬党的领导办院、扎根中国大地办院、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事业办院、课堂教学主渠道办院、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办院之帆。五帆同扬,急流勇进。

“六理念”,指政治建院理念,确保马院办院方向是建院之魂;质量立院理念,在保持来之不易量的优势基础上,实现质的突破,质是马院立院之本,必须高质量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度治院理念,制度是治院之绳;人才强院理念,人才是强院之基;特色兴院理念,特色是兴院之道;开放活院理念,开放是活院之标。

“七底线”,指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道德风尚底线、法律法规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不容触动,守好底线就是筑牢堤坝。

跳出马院,发展马院

站点高,发展就有目标。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们要跳出马院,站在世界历史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趋势中发展马院;站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中发展马院;站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发展马院;站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发展马院;站在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发展马院;站在全国1400余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命运共同体的建造中发展马院。在识变、应变、求变中寻求战略突围、实现历史性跨越。

助推强,跳点就远。马院的助推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强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要通过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马院治理改革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统筹,发挥主体性、基础性、创造性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以精神引领弘扬大学精神,以价值规范强化德行塑造,以自我养成培养道德自觉,以组织保证落实政治建设。

联手马院,创新马院

马院既是知识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又是发展共同体、德育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实质性的学术合作,在推进理论由“进”到“深”上不断创新。创新是“硬核”力量,是引领马院改革开放发展的鲜明特征。

强强联手。可以联手各高校马院整体推进,实现共建共享共惠共赢。以“一校一强链”模式长驱直入,通过网络思政向智能思政的转变,让最新科技赋能思政;着力营造上下齐心、人人担责、强手如林的内部氛围,让马院风云际会,群贤毕至;选好马院领头羊、打造马院特种兵、训练好马院精兵种,提升“天下马院是一家”的整体声誉;击碎壁垒,打破“一亩三分地”闭门造车的思维定式,打破“拉郎配”式组建学术团队等低效局面,从优化马院办学体系中寻找突破,找准全面创新的着力点,寻找新的发展动能,达到局部增强、整体优化、体系造峰的效果。

纵横交错。联手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产学研政府,构建大思政格局。首先,打通思政课与思政工作,凝练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推进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马院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起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马院教师应参与到政府智库中去,知晓、谋划天下事。其次,打通思政课与党建工作,畅通思想政治教育“新桥梁”。统筹党课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学生党建的“重要桥梁”。把思政课作为入党前教育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与思政课学习情况关联起来。

无缝切换。打通思政课与专业课,拓展思想政治建设“新格局”。以思政课为核心,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格局,实现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紧抓学校特色拓展通识课程思政内涵,形成同向同行“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营造良好的课程建设生态与文化氛围。引导教师开展“手拉手”“面对面”“点对点”“屏对屏”“键对键”的师生“12点”互动活动:集中优势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解决学生关心的“难点”;布局谋篇,解决学生思想“堵点”;上到天横到边挖资源,解决学生发展“重点”;群英荟萃研讨谋篇,解决学生理论“热点”;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解决学生困惑的“盲点”;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解决制度冷漠的“冰点”;扎实细致做思想心理工作,解决学生内心“痛点”;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破解学生思想“焦点”;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解决学生前行的“拐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激发师生奋进的“燃点”;树立理想信念,给学生一个永恒的“支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展现工作“亮点”。

上下联动。打通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系统性、整体性和梯度性。贯通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注重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的两大衔接,遵循思政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成才三大规律,体现理论、价值、现实、实践四个逻辑,形成教材(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资源平台、评价体系五大合力,在共研、共融、共建、共享、共维中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同课异构、协同共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彩课程。

跨界融合。联手各行各业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打通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接触面,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开门办课,将各门思政课的实践课程与义工、志愿服务等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探索将思政课成绩与学生德育评价挂钩,思政课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不仅要率先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还要带队组成“实践导师团”,提供社会实践选题指导,形成可持续常态化制度;在“行走的课堂”上引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将鲜活的理论成果与现实情况融入课堂教学,让教材内容变得“立体”而“丰富”。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作者:周晔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1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思政


编辑:涂利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