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7日
  查看:
  来源: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同样身在内蒙古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王晓红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且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连续两年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具体要求,既着眼当下,又放眼未来,意义重大而深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重在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涵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必须先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教师以身作则,真正意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广大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激发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思政课在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上好思政课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一些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讲课效果,特地把石榴带到课堂上,让孩子们形象地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道理,像这种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就值得点赞。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还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让孩子学习普通话、学唱国歌、学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增强孩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青少年从小就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他们长大之后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维护者、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在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提出,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落实党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逐步在孩子心中扎根。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作者:王石川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7日第2版 版名:两会特刊·评论


编辑:涂利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