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
[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5日
  查看:
  来源: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2018年,教育部提出打造“金课”的共性标准,即“两性一度”,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由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是打造特色思政“金课”的重要途径,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举措,为高校人才培养强基固本。

坚持理论实践有机结合,打造彰显真理之光的“金课”

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增强理论的深度和温度。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根源和思想基础,红色文化发展史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提升理论的“彻底性”从而说服人,通过讲道理、陈事理、说情理、辩法理,厘清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内在关联,找准典型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红色人物,在话题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情景表演过程中设置恰当的议题,使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广阔视野,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坚持“四为服务”,增强高校思政“金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例如,湘潭大学打造的金微课《信仰的力量》,在理论讲授课中,设置契合议题,通过对96岁老党员沧南抗“疫”故事的娓娓道来,引导学生理解信仰的内涵,引发学生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仰,传达不同年代“平凡英雄”的信仰力量,让真理之光既温润如玉又灼灼其华。

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增强实践的高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思政课也不是照本宣科,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一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广播、报纸、新媒体、微平台,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利用各种时间节点。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红色纪念活动,用活泼的形式在学生心中奏响主旋律。三是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还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忆红色历程、追红色足迹、树红色精神,带给学生强大的震撼和冲击,使学生读懂历史、铭记历史,落实高校思政“金课”铸魂育人实效。

红色文化融入智能平台,打造虚拟仿真“金课”。虚拟仿真“金课”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定,控制光、电、影特效,深度还原当时视、听、触、感各方面高度相似历史场景,抓眼球、触灵魂、富趣味,学生以第一视角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体验。如湘潭大学推出的《恰同学少年》精品创新思政课,主要讲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学生时代的故事,并配套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依据教学知识点,充分利用湖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围炉夜话”环节高度还原了1921年毛泽东引导弟弟妹妹走上革命道路的情景。通过改革教育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先进性和互动性,帮助大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打造与时代接轨、与学生共鸣、与教材同步的思政“金课”。

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熔炼散发魅力之长的“金课”

红色文化有助于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金课”相对 “水课”而言,“水课”具有低阶性和陈旧性。熔炼思政“金课”,构建环环相扣的大中小幼思政课程体系,避免出现知识点重复引发课堂呈现低阶性和陈旧性。红色文化蕴含丰富教学资源,从简单的一幅画、一篇课文到一座革命纪念馆、再到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内在蕴含着铸魂育人的红色基因,有利于保障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教材体系的构建、教辅材料的编写。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有力推动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红色文化有助于本科必修思政课的衔接。红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思政课课程的改革创新、内容整合、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有序衔接。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着重讲述红色文化价值意蕴和内在机理,突出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批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重点讲解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进而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根据理论讲授主题与实践主题的不同,选择红色“人”“事”“物”具体案例,增强感染力,提升思想道德法律素养,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点结合红色文化发展史,讲解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过程。

红色文化有助于各门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求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要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红色文化融入,有利于打造内容支撑、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例如,湘潭大学通过打造系列主题课程,充分展示了伟人们政治智慧、雄才大略、人格魅力,结合故事性与理论性,从而走近伟人、读懂伟人,其中伟人故居展示可以与建筑学知识结合,毛泽东慷慨激昂的诗词深受文学专业学生喜爱,韶山等革命圣地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场所,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有益探索。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统一,助力“双一流”建设,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立足中华民族话语体系,激发具有文化之韵的“金课”

红色文化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提升授课语言的美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语言表达直接影响“金课”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效果。一方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定期培训提供主题和平台。有个别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马马虎虎打发课堂”,课前准备“掺水”,课堂教学“划水”,课后反思“戏水”,课程考试“放水”,从而教学效果“缩水”,“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打造思政“金课”关键在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结合红色文化发展史,悟透、讲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寓宏大叙事于微观故事中,有助于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话语体系找到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把老故事融入新时代,提升语言表达美感,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体味中华文化韵味,落实“四有”好教师要求,打造既符合学科规范又凸显教学特点的思政“金课”。

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加教材语言的时代性和可读性。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和“主阵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教材则是筑建灵魂工程的基础工程。教材中注入红色基因让时代精神随着时间浪潮向前奔腾越加丰富,绚丽多彩的红色文化是对教材语言的有益补充,是提升思政“金课”语言的亮色。

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高校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进入世界中上水平,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迫切需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的学术话语观来传播“中国好声音”,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更要让世界认同“学术中的中国”。红色文化根植于5000多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近代以来180多年的苦难与辉煌的历史,锤炼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熔铸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发展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一直迈向新时代并不断走向未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并凝结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高校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用什么表达”等方面的助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提升教师“言值”和“研值”。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意在书写奋斗之美的“金课”

守初心。打造思政“金课”,需要告别以往的沉闷说教,关注国家大事,支持党的政策,回应人民期盼,使教学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红色文化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与担当,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正派,时刻提醒青年学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党的“初心”、国家的“忠心”、人民的“爱心”,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攻坚战。

树三观。思政“金课”不仅具有知识属性,同时具有价值属性,注重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助推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高度重合,有利于提升高度凝练内容的解释力,学习红色文化史有利于读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认同我们作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赓续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育新人。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铸魂育人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中,任何一个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是人民群众同舟共济,是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是共产党人披荆斩棘、舍生忘死,这是一部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丽史诗,是一幅人民从饱受压迫到独立自主的宏伟画卷,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致,昭示着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大学生应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让个人的青春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应人民的期盼,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作者:刘建平 周蓓 莫丹华】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刘建平为副校长】

原载2021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涂利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