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搬上舞台的思政课好懂好看
[搬上舞台的思政课好懂好看]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9日
  查看:
  来源:

怎么才能让思政教育在青年学生眼中“活起来”呢?

近年来,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和专业教师合作,努力挖掘戏曲元素、历史元素、红色资源的互融互通之处,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让思政课成为“爆款课”

如今,在北京艺术院校中的“爆款课”是哪门?答案之一便是由中国戏曲学院牵头的“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

2017年以来,已先后有60余位艺术家走进“艺术名家领读经典”思政课堂,每学期受益的各艺术院校学生达3000人。

“将思政课搬上舞台,这种表现形式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思政课的认知。这样的思政课很有趣!”各艺术院校听课学生毫不掩饰对该课程的喜爱,“这样的思政课我们不想下课!”

“事实证明,将枯燥的理论、朴实平淡的讲述转化为‘好懂、好看’的新时代课堂,面对立体、有趣、鲜活的艺术舞台,学生们就会变得‘乐听、乐思、愿学’起来。”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主任梁建明说。

受到学生的喜欢只是第一步,要取得入脑入心的效果,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中国戏曲学院持续挖掘戏曲艺术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了“课堂教学有特色,专家领读有影响,教学实践有实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与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相融通

“学戏先学做人”,梅派第三代传人张晶教授在思政课堂穿上戏服舞起水袖,“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京剧《穆桂英挂帅》中振奋人心的片段里,穆桂英满怀报国热情,在面临小家与大家、亲情与责任的抉择之时,毅然选择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宛若在眼前。

梁建明说,中国戏曲学院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仅通过设立相关科研项目鼓励专业教师挖掘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还组建了思政课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思政+戏曲”课题组,重点研究设计戏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截至目前,围绕戏曲科班班规等资源,全校已经挖掘整理了100个教学案例。

用故事阐释理论,以艺术演绎案例,用现场深化思想,以实践贯通思路。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说,中国戏曲学院坚持开门办课,使各类活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融通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渠道过程中,给艺术找到了魂魄,让“红色种子”植入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贯通戏曲教育与时代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戏曲时代传承的关键。无论是思政“小课堂”,还是社会“大课堂”,中国戏曲学院勉励学生把课堂所学所感所悟付诸行动,实现知行合一。在国庆70周年、“一带一路”亚洲论坛、新年戏曲晚会等重大活动中,国戏学子从勇挑重担到不辱使命,持续在时代大考中践行着担当。

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中,中国戏曲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开展具有高水平戏曲艺术大学特色的活动。创设了多样化载体,坚持个人自学、集体研学、专题培训相结合。协同课堂学习、创作实践、学术研究齐发力,持续挖掘校史、戏曲艺术中的红色资源,以教学创作演绎党史故事,从校史故事中感悟党史,促进师生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贯通,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如今,中国戏曲学院的舞台上,以《江姐》《秋瑾》《田汉校长》等为代表的一批红色剧目,主题已从“历史人物”拓展到“伟大的时代”。徐超说,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教育与时代内涵正从结合走向融合,这背后,是充满活力的传统戏曲文化和国戏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施剑松 通讯员 赵菁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9日第2版 版名:新闻·要闻


编辑:涂利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