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首门省级本科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由武汉大学开设的“伟大抗疫精神”面向全省大学生正式开课,首日就有2.5万名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听课,点赞数达5.9万。
曾经身处疫情防控主战场的武汉大学,积累了鲜活的抗疫“大思政课”素材。一年来,武汉大学将抗疫的实践案例融入课堂,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春风化雨,直抵学生心灵。
疫情防控主战场变成思政“大课堂”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大学的师生及校友冲锋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保家卫国的战疫史诗。对武大师生来说,医院前线和保障后方正是抗疫“大思政课”的课堂,众志成城、艰苦卓绝的战疫实践是一堂惊心动魄的“大思政课”。
在武汉疫情阻击战中,武汉大学充分彰显大学使命与担当,与该校附属医院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新冠病毒艰苦鏖战,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大思政课”一手素材。青年学生们上前线、保后方,在抗疫“大思政课”中用行动做出时代应答。
2018级呼吸内科专业博士生赵东曾和导师胡克教授一起,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区连续奋斗120天。在他的感召下,身边同学纷纷投入“战斗”。“这是一种传承。胡老师把当年抗击‘非典’战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教给我们,我们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2020年全国“最美大学生”赵东说。
2020年7月17日,武汉大学成立全国高校首家“弘扬抗疫精神,坚定爱国力行”宣讲团。宣讲团由校党委书记韩进带队,成员包括战疫一线医护、科研人员和人文社科学者,他们结合自己的战疫实践,走进学生中间宣讲。
博士生宣讲团、青年讲师团、榜样珞珈宣讲团……武大青年师生自发集体备课、自己走上讲台,将党的理论、党史国史、形势政策、成就故事、珞珈文化等内容,面对面互动式地传播给广大青年,校园里涌动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武汉大学举行“我们在一起——武汉大学抗击新冠疫情特展”,再现了420余幅珍贵照片、140件(套)一线抗疫实物。抗疫特展成为2020年该校最热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广大青年在这里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激发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武汉大学的抗疫历程,也是中国抗疫的一个缩影。我的身边有许多亲身参与战疫的老师和学长们,他们的经历让我深受鼓舞,激励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大三学生林岳说。
打造赓续爱国主义情怀的“大平台”
樱花烂漫的3月,武汉大学设置抗疫医护赏樱专场,感恩白衣天使的逆行与奉献。武汉大学的教师、青年学生自发担任志愿者,为58109名医护人员及家属提供“一对一”服务。
2020年驰援武汉的全国各地医疗队,纷纷受邀前来赏樱。“我在央视看过辽宁援鄂医疗队赵冬芳驰援雷神山的‘东方战疫日记’,当时深受感动。这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她。”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生黎远金为辽宁省援鄂医疗队进行志愿服务时,真切地感受到了抗疫英雄的家国情怀。
武汉大学的樱花、师生与抗疫医护一起,共同成为爱国主义“大思政课”的主角,他们在樱花树下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尽情抒发心中澎湃的热爱与感恩。
将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打造成思政育人载体,校长、知名学者、杰出校友为毕业生同台共上一堂“思政大课”,是武汉大学的优良传统。
在2020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窦贤康院士寄语新生:“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的那批人里总有我们武大人!希望你们传承武大至诚的家国情怀,树爱国心、立爱国志,为国担当、为国分忧!”这句话在大一新生心中点亮心灯,照耀他们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武大人。
跨学科联手共建课程思政“大团队”
3月12日晚,武汉大学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101教室,基础通识课程“中国精神导引”首次课程开讲。教室第二排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老者名为黎时忠,曾先后任湖北省通城县和崇阳县委副书记和政协主席,得知武汉大学开设这门课程,他特地从通城来到武汉,深入课堂,跟班听课。黎时忠引起了课程组的注意,被邀请参与课程团队会议,一起规划课程建设方案。
近年来,武汉大学打破学科壁垒,集合优秀师资和社会力量,齐心打造课程思政“大团队”,以整体合力为“大思政课”提质增效。
学校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跨学科教师社群“青年教师教学联谊会”的平台优势,以教学名师讲坛、青年教师圆桌谈、十八栋读书会等为载体,邀请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一起,开展集体备课、联合备课,推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积极探索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思政融课“马上见”,以“互联网+跨学科+思政”为独特定位,围绕家与国、志愿服务、心理防护等主题推出系列抗疫节目,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三个为什么”。
与此同时,武大教师们创新性地构建各种抗疫思政课堂、抗疫人文课堂、医学生抗疫实战课堂等,多学科多角度地开展抗疫教学思考和专项研究,用言传更用身教,告诉学生如何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用勇气突破疫霾,用信念激励前行。
(本报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肖珊 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