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伟大抗疫精神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伟大抗疫精神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4日
  查看:
  来源:

来源:南方日报

谢加书 王宇星


伟大斗争铸就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引领青年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为青年点赞:“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伟大抗疫精神是当代青年成长进步的航向标,将长期激励和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指引当代青年迎难而上扛起时代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一心为民,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人命关天,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疫大灾,广大抗疫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争先请战奔赴一线,奋力开展救治、防护、保障等工作。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正是广大抗疫人员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生价值因此得到升华。青年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在伟大抗疫斗争中加速成长,表现让人欣慰。包括青年在内的中国人民在抗疫中淬炼的生命至上的价值丰碑,将永远成为指导青年成长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激励青年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攻坚克难中绽放亮丽的青春风采。

紧跟党走,发扬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面对来势汹汹的未知疫情,面对迅速蔓延的社会恐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沉着冷静应对,迅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抗疫效能,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组织全国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实践再次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人民群众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力量源泉。对青年来说,成长路上要导准航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积极践行群众路线,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共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不负人民,展现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疫情猛如虎,在未知生死的恐惧中,抗疫勇士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谱写了一曲伟大的抗疫英雄赞歌。抗疫斗争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不辞劳苦、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关键时期,前行路上艰难险阻丛生,作为新时代青年,要自觉弘扬舍生忘死精神,在磨难中坚守,在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成就民族复兴伟业。

求是创新,坚持科学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向现代科学要药方要疗法,以切实疗效说话;尊重科学规律,以科学举措推动检测、防控精准覆盖;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精神推动差异化防控、推进复工复产;同时,强化创新,协同推进技术攻关。我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科学应对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青年是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速科技创新步伐的生力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持科学的实践品格,需要广大青年自觉肩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时代责任。当代青年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增强现代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要争当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奋进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衷共济,肩负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中国在抗疫中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时主动通报疫情和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公开中国的诊疗和防控方案,交流中国抗疫经验,为世界抗疫提供人财物,出口巨量抗疫物资,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广大青年要自觉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看待全球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以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积极参与到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来,为谋求世界长久和平与繁荣稳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身的贡献。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这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人民以令世人感叹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传承和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淬炼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广大青年做伟大抗疫精神的忠实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激励青年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恒心,实时校正自身航向,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激励青年发扬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以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坚持科学理性的实践品格,攻坚克难、成就伟业;激励青年放眼全球,自觉肩负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与世界积极力量一道和衷共济、勠力同行。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涂利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