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思政课有料又有趣
[思政课有料又有趣]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
  查看:
  来源:

 转载:教育部网站

 核心阅读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必要。目前,各地各校积极行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德育教育不仅在课堂里,还在形式新颖的活动中,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

  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内,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一首师生同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大陈实验学校开发了学垦荒体验课,安排学生每周1至2个课时投身劳动,种植、施肥、浇水,一件件农家活成了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开展“雾里看霾”监测活动,学生们手持激光粉尘仪,定时定点监测记录学校室内外PM2.5、PM10数据,观测粉尘数值变化走向,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今,像这样形式新颖的德育教育课程,在全国各地不胜枚举。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怎样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目前,各地各校积极行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将德育浸润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努力为学生成长打好底色。

  完善体系

  各学段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

  前不久,一场名为“宪法与美好生活”的大中小学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政治课教师,分别聚焦教学、立足讲台、切磋技艺。

  上海久隆模范中学老师张世敏,以“校门口的马路”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叶慧娟则通过提出“我们的权利从哪里来”,引入对权利正当性的辩论……一堂堂教学公开课令人印象深刻。“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应是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目前上海进行的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就是要让各学段在德育上各有分工又相互衔接。”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表示。

  中小学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头绪纷繁复杂,从哪里下手最好?“突破口就在完善德育制度体系,提纲挈领做好顶层设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有了新抓手。在此基础上,各地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北京研究制定《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维度四学段目标体系》,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4个学段,从3个维度分别提出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山东组织专家和学科骨干教师,编制完成了囊括小学、初中、高中17个学科,包括德育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德育、学科德育四大类的《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浙江省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29门学科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编好教材

  发挥出课程德育的最大效益

  2017年秋季开学,全国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起始年级的孩子,都拿到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3个科目的教育部统编教材。翻开语文课本,“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等几个大字印在正中,字的上面没有拼音。而以往先学的拼音,被挪到了后面。为什么这样安排?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解释:“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汉字的原初感觉,明确拼音只是学汉字的辅助工具。”

  教材中的每处调整,都有讲究:新编历史教材注重史论结合,既促进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关注知行合一,考虑德育的实效性,在教材中对教师有一个新的定位,即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设计、组织、参与、引导者。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科统编教材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好教材与课程的政治关、思想关和质量关,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

  编好教材,方能为教学提供遵循。2017—2018年,教育部在东中西部14个省份回访调研,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情况,92%的教师对教材表示满意、82%的学生喜欢新教材。按照计划,到2019年时,“部编本”教材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结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材实行了30年的“一纲多本”政策。此外,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修订工作也已启动。

  在统编教材基础上,各地各校也依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发挥出课程德育的最大效益。比如,山西开展“学科渗透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将优秀的德育课程作为样本进行推广;湖北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开发红色精品课程,构建起“国家+地方+校本”的立体课程结构等。

  创新方式

  丰富和拓展校内外教育载体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就要进一步拓展教育载体、丰富育人手段、创新方式方法。”中小学教师们一致认为。

  去年5月,一场名为“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的主题班会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展开。学生们诵读英雄的革命家书,收集自己家族中不同年代的家书、老物件,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浓厚氛围在校园里形成。此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最美孝心少年”等电视节目,也吸引着全国中小学生的目光。

  同时,校外教育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全国共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82个、营地40个,基本形成了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资源体系,涵盖各类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重大工程基地等,为各地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劳动实践创造了条件。

  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不断创新德育方式,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脱颖而出: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开展“悦行志愿”行动,倡导人人参加一个志愿服务岗位、掌握一项志愿服务技能,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动中感悟志愿精神;杭州学军中学开展新生“学军第一课”,通过徒步拉练、技能训练、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成为学生塑形铸魂的成长洗礼;江西省婺源县詹天佑小学以行促知,利用当地历史遗迹、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活动……

  各种举措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发布的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国家认同感高,主流爱党爱国爱人民,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编辑: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