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思政动态 >> 正文
网络道德建设:知情意行一个都不能少
[网络道德建设:知情意行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7日
  查看:
  来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孙宏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关于“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这一部分,主要提出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四方面的内容,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从黄香温席到程门立雪,从尊老爱幼到诚实守信,从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都是良好道德的具体体现。然而,在与青少年的广泛接触中,我们感受到了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8.1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6.48亿,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的用户分别达到了6.12亿、5.76亿、4.84亿。可见,互联网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互联网上看新闻、听音乐、读小说、点外卖、订酒店、寄快递、交朋友、玩游戏……网络不再是一个虚拟世界,更不是一个法外空间,人们的生活就实实在在通过网络互相联结。

我们一再倡导要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道德建设正是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全民具有网络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健康文明使用网络,我们才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

《报告》的数据还显示,青少年网民的规模较大,10-39岁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比例最高。而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也发现,少年儿童上网出现了低龄化现象。六成多中小学生在10岁以前开始上网,7岁以前上网的小学生近三成(28.1%)。可见,当代青少年接触网络出现了全方位、规模大、低龄化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低龄儿童,甚至在还不会系鞋带的年龄就已经开始上网了。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我们的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少年儿童了解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热点事件的第二大渠道(64.4%),仅次于电视(70.1%)。父母及家中长辈(39.9%)、报纸(31.7%)、老师(24.4%)都排在网络的后面。而且,对于网络上这些内容的信任度也高于对父母、老师等成年人的信任度。

网络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所谓“知”,就是“知道”,是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意义的理解;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产生的爱憎、好恶;所谓“意”,就是“意志”,是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内心进行的较量与权衡,最终靠意志解决内心矛盾,选择正确行为;所谓“行”,即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化。我们常说一个人道德品质好与坏,主要是指行为,因为行为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既要提高道德认知,又要陶冶道德情操,同时还要锤炼道德意志,并最终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稳定的道德习惯。

具体到网络道德建设来说,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关注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认知。不可否认,一些孩子很天真,以为网络是虚拟的,在网上想干什么都可以,因此表现在网络行为上天不怕地不怕,认为法律管不了网络上的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13.1%的孩子认为在网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承担责任;12.2%的孩子认为把好友的照片发到网上不需要征得好友同意。因此,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了解网络以及各类新型网络产品,如微信聊天、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游戏、校园贷等,使青少年认识网络产品的本质与传播规律,既了解网络的“好”也了解网络的“坑”,认识网络与现实的异同,认识网络时代应该具有的生活方式与网络安全意识。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课后活动增加学生对这些产品的了解,互联网产品公司可以通过友好的、贴近青少年理解的方式向青少年传达网络产品的使用规则与风险,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聊聊网络小说或网络游戏等内容,这些都是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认知方面的教育。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正确的行为。

其次,要在陶冶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情感上下功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青少年是科技产品的追随者和拥趸者,他们对各类新产品的喜爱程度往往超出了理智。例如,有些青少年喜欢穿越、玄幻、仙侠类的网络小说,认为这些文学产品很有想象力,情节生动有趣。对这些产品的情感倾向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甚至影响到他们在现实中的行为,他们会潜意识地模仿小说中的打打杀杀行为。也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网络上谩骂他人,暴露他人隐私等,这些都是道德情感出现偏差的结果。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注重线上线下联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使青少年拥有自信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理性对待网络产品,形成健康、积极、美好的网络道德情感。这样在网络上才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

让网络道德建设回归生活

锤炼道德意志也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面。例如,当一个孩子在网络上有骂人冲动时,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网络游戏太好玩不能自拔时,如何有所节制;当刷短视频到三更半夜时,如何能理性地放下手机……坚强的道德意志,可以帮助青少年抗拒不良诱惑,抑制不道德行为。青少年自我控制力差,缺乏自主性,判断能力不足,更容易在面对诱惑时难以抗拒。所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不能单靠青少年的自发性,还要给青少年更多选择的自由。良好的意志品质需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培养,没有体验和实践,没有见多识广,在面对诱惑时就缺乏防御能力。所以我们要给青少年创设一定的选择情境,使青少年在不断的自主选择中增强抵抗力,形成顽强意志。我们还要教给青少年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使青少年学会抵御诱惑。

网络道德一般体现在行为和习惯上。我们调查发现,26.1%的中小学生有过在网上谈论、揭露过他人的缺点或秘密的行为,28.5%的孩子有过在网络上起哄、骂人的行为。这说明,即使有近九成的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上不能随心所欲,但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网络上表现出失范行为。这也说明青少年在网络道德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因此,我们应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和青少年共同讨论并提出明确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使青少年在不断的行为训练中形成良好习惯。

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时代呼唤和社会共识。我们应尊重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为青少年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知情意行的培养一个都不能少。无根性是当前德育的一大缺陷,德育手段单一,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求,对各种道德与价值的冲突不能直面,以及用僵硬的灌输代替引导。因此,网络道德建设要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尤其要与新媒体时代的生活特点密切联系,使道德教育扎根现实,使网络道德建设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时代化。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