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王永贵
在庚子之年的抗疫“大考”中,爱国主义精神“高分交卷”。爱国主义精神所展现的硬核战斗力、强大号召力、深厚感染力奏响了新时代爱国主义乐章的最强音。在此背景下,围绕“爱国主义与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有助于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光芒。
在此次对话中,几位青年学者的精彩观点可圈可点,具言之,主要体现在:其一在认识爱国主义“为何物”的对话中遵循了理论逻辑。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态,构成了属于“自己”的身份标识和“我们”的族群归属。在我国,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爱国主义的基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爱国主义的鲜明特质,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是爱国主义的胸怀。其二在把握爱国主义“有何用”的交流中彰显了价值逻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不断丰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儿女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不竭动力,是亿万国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的坚定信仰,是中国人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坚实底气。愈是关键时刻,爱国主义就愈发能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帮助中华民族渡过难关。其三在解决爱国主义“如何用”的讨论中践行了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是谱写爱国主义精神的排头兵,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兴媒介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平台,是扩大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力的新路径;国际社会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阵地,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除此之外,要奏响爱国主义的新时代乐章,还需注意协调好各个“音符”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要承古开今,把握好“古”与“今”的辩证法。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牢记初心、不忘本,又要勇于拓新、开新篇。“承古”,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一方面,在学习“四史”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要引导广大青年从百年党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伟大奋斗,从新中国史中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蜕变,从改革开放史中感受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感受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跃升;另一方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凝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通过文学作品和传统节日等载体得以弘扬,成为青年一代奋力前行的精神灯塔,从而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
“开今”,就是要聆听新时代声音,紧跟新时代步伐,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从内容上看,要牢牢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在全国上下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新时代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守护者和弘扬者;从形式上看,要最大程度发挥“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例如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官方媒体和普通民众均借助于网络平台传达对抗疫必胜的信心,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最“接地气”的展现。
第二,要“刚柔相济”,把握好“刚”与“柔”的辩证法。爱国主义教育的“刚”与“柔”互相补充,方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出最大效能。“刚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灌输。其一,科学灌输具有鲜明的引导性。灌输的引导性并非方法论意义上的“思想填鸭”,而是灌输原则的刚性要求。具体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二,科学灌输具有鲜明的自觉性。教育主体自觉地将爱国主义思想灌输给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受教育者,帮助具有自发性的青年群体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其三,科学灌输具有鲜明的主导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杜绝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柔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民众在“日常经常平常”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在“落细落小落实”中体会爱国主义真谛。一是要注重宣传时间的契合性。充分利用重大历史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强调教育形式的亲民性。让爱国主义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字眼,而是灵动鲜活的身边典型,教育方式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刻板说教,而是思想交流的平台。三是增强社会环境的协调性。爱国主义的宣传场域需要多方主体、多重渠道相互整合与协调,是家庭、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是国家导向、社会舆情、法律法规的有机统一。
第三,要“融情入理”,把握好“情”与“理”的辩证法。爱国主义教育是以情动人、以理化人的教育活动,是“情感”与“理性”的交融。要做到“融情”,一是教育主体要“言传身教”。作为教育主体,必须要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真情实感形成共情;要有一颗勇于担当之心,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用真诚、真心、真情来感化教育对象。二是话语表达要“动之以情”。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循循善诱代替刻板说教,用通俗易懂代替曲高和寡,用更加务实的话语理念、更加亲民的话语风格、更加灵活的话语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有血有肉”。三是教育方式要“融情于景”。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为了给教育对象打造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采用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仪式感等方式,使抽象的爱国主义理论变得具象起来。
爱国是基于情感基础上的理性行为,要做到“入理”,首先要以理动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爱国情怀之外,还应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要以理服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引导民众“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用海纳百川的心态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最后要以理育人。这里的“理”指的是遵循知、情、意、行四个关键环节,从解决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问题出发,到厚植爱国情怀,再到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实现报国之行,达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知信行合一。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我们要把握和处理好爱国主义教育“古”与“今”、“刚”与“柔”、“情”与“理”的辩证关系,让爱国情成为精神指引,让强国志铸为坚定信念,让报国行化为自觉行动,齐奏新时代爱国主义乐章!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0日 15版)
作者:王永贵(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