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实践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实践]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1日
  查看:
  来源:

1920年8月,一个名叫陈望道的二十九岁青年做了一件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把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比较完整的介绍。随后,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旗帜高高举起,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在“开天辟地”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震撼世界的“苦难辉煌”,实现了中国的涅槃重生,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受辱、持续衰落的凄惨命运。中华大地上一百余年里发生的巨变彰显了真理改变命运、思想影响历史的伟力。“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实践,以不断谱写新篇章的创造性成果诠释了坚持“两个结合”是党青春永驻、基业长青的密钥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

历史遵循必然法则迈出前进的步伐,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历史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历史发展又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作为客观的存在由“现实的个人”决定,但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受这样条件限制的历史创造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活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性和人民创造历史自觉性相统一的机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创造历史活动的强大武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行动自觉和精神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深入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中国人民在实践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追溯源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奋起反抗,仁人志士为自强求富奔走呐喊,试图扶将倾之中华大厦,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却都未能获得成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程在经历了学习“船坚炮利”的军事技术、引进铁路机器电缆等先进生产力、推广声光化电自然科学知识、模仿英美议会宪政制度的阶段后,形成了“主义救国”的觉醒。这是在救亡运动屡遭失败情况下对思想价值的发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标志着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觉醒,中华民族因此而迎来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扭转。

近代中国人热衷于谈“主义”始于二十世纪初,虽然这个词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使用,但与救亡图存相联系而赋予近代思想色彩的“主义”渲染则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华侨和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指出:“鄙人往年提倡民族主义,应而和之者特会党耳,至于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实为寥寥。乃曾几何时,思想进步,民族主义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充布于各种社会之中,殆无不认革命为必要者。”1905年8月,同盟会正式成立,发表的宣言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等主张,被视为同盟会的纲领。10月20日,孙中山为该会机关刊物《民报》撰写发刊词指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治化焉。”1912年4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回溯历史时说,“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基于“思患预防”的愿望,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虽然力求对欧美国家呈现的弊端作出补救,但整体思想仍然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框架之内,基本理论未脱其窠臼。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次历史实践。这场伟大变革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迎来了中华民国的诞生,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在中国遭遇失败的厄运并不是这个思想不先进,而是水土不服所致。发源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民主主义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西方国家依靠体现近代社会要求的新思想跨进历史发展的前列。与中国封建主义思想相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引领世界潮流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当中国人把西方行得通的思想借用过来实践时,吞下的却是“败下阵来”的苦果。这一方面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阻挠破坏的因素,另一方面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没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重要关系。从近代社会思潮嬗变看,“西学东渐”过程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被引进中国并掀起革命浪潮,显然具有先进的历史意义。相对鸦片战争以降一些先进人士为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而借鉴的各种国外思想来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疑是反对封建主义最具革命性的思想武器,但它在中国失灵了。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先进人士一腔热血的救国愿望和改良、革命的努力奋斗,由于脱离中国实际只能收获“南橘北枳”的结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在近代中国仅仅风靡一时而未能生根落地。

中国人民在历史彷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在徘徊中寻觅到了救国新武器。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拉开帷幕,开始了深刻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向前发展,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历史场景。

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走过了坎坷之路,思想伟力的彰显始终伴随着伟大斗争。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过“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一些人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抵制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反动势力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东荪提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欧洲各国的历史的共相,而决不能当作一个普遍的范畴,亦不完全适用于我们东方”。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宣传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厉查禁。但是,真理的力量不是什么人什么势力可以阻挡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际遇最后呈现的是这样一幅历史图像:近现代中国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转变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得以实现。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把理论转变为实践,由实践检验理论,让灰色的理论在变动不居的实践中常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诉求。以此构成的“两个结合”理论机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出近代中国别的政党无法企及的重大成就和非凡奇迹,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先进品质,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紧密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进一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踩在深厚的沃土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多年延绵发展中形成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这些特性有利于国外先进思想的本土化,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立足扎根。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实践必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发力。“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活起来、响起来、亮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百年奋斗中转化为实践能力,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推动历史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深入展开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实践的历史展开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显示思想伟力,但它并不意味着真理的终结。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揭示、笃行真理的历史过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历史时期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将从国外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本国具体实际中加以正确运用始终成为其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理论的有效性在于实践的可行性,思想的价值只有通过成功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彰显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面对的具体问题,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诞生那个时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面临的问题,也不完全与俄国十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党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同。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领导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从中国的国情看,资产阶级虽然缺乏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能力,但又仍然保留着革命性的一面。工人阶级虽然以领导革命的资格登上历史舞台,但因产业革命落后而受到发展的制约,缺乏从城市实现革命突破的条件。这样的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要获得成功,就不能机械地进行思想的移植,而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土思想文化资源,实现马克思主义嫁接中国沃土并存活下来。同样,在人口规模巨大、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可能回答中国将面临的具体问题,走出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由自己来解决。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留下了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进足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使命任务是找到一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正确道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失灵的情况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替代性的思想运用于中国实践必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历史文献表明,一些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从一开始就表达过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1919年8月,李大钊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1920年底,恽代英在一封信中说:“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然而,少数人的这种意识并没有成为全党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指南。建党以后一段时间里,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模板的实践模仿痕迹很明显,工人武装暴动、城市中心的斗争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脱离了中国国情。同时,由于理论准备不充分和马克思主义认知水平的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中遭遇挫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走上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后,把应用马克思主义转向“山沟”里的创新实践,不受“本本”束缚,开展与教条主义的斗争,向中国革命具体实际讨马克思主义真理,从实践和理论上谱写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鲜明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求全党克服离开中国特点抽象、空洞地谈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这个论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认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成熟。通过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成为全党统一的思想觉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使命任务是找到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了根本遵循。延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如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以及实现农业合作化,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特色。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中央领导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深入把握本国国情,形成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有走自己路的思想自觉。他明确指出:“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中国的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这是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读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这些论述表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意识很鲜明。但由于缺乏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照搬苏联模式,拄着别人的拐杖走路,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的健康发展,导致在指导本国实践中遭遇了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使命任务是汲取失误的教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摆脱苏联模式和思想僵化的困扰,立足中国实际设计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新样式。党重新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出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激活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要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个时期,党中央领导人对闯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道路意志坚定,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保持着高度的思想自觉。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强调:“不解放思想,什么事情只搬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词句和语言,我们进行的事业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自己的政策”。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这些丰富论述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基因遗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使命任务是在“两个大局”深度演进中以奋发有为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座历史丰碑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里程的理论创造成果,“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必须“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些关于“两个结合”的精辟论述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自觉和精神主动。

“两个结合”的实践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认知,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较长时期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彰显鲜明的实践特色,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只包含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两个结合”鲜明揭示出来,标志着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他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等角度作出深刻概括。这五条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两个结合”的辩证关系、历史逻辑、价值意义和实践力量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统一性,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发展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三个新高度”的揭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纳入其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两个结合”认识升华的新标尺,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实践以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百年奋斗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全链条,虽然在探索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但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韧劲驱动,保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实践的完整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论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藏的丰富思想资源,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有机融合,成为更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实现“三次飞跃”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两个结合”贯穿于党的全部实践,决定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其间产生的理论成果凝结着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心血。

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发展的实践在理论创新上实现了“三次飞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把中国革命引上了正确道路。然而,处于幼年时期的党还不善于根据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一度在党内盛行,使革命遭遇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人从失败教训中逐渐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形成的认知成为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深刻命题的思想基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全党指导地位。中共七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在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迈出新的步伐。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冲破苏联模式的中国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推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先后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中,党中央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两个结合”创新发展的历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运用中“三次飞跃”的层层递进。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形成“两个结合”重大命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共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指出:“大会一致同意,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作为“两个结合”的新时代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打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烙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三次飞跃”的层层递进过程中形成新的高度。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共二十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相向而行。迈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和充分运用好“两个结合”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

第一,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既要坚决贯彻落实这个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各项行动部署,更要从立场观点方法上深刻把握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要求,在创新发展中回应时代呼声、满足人民期待、指导现实实践,始终保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二,传承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因,为中国共产党充分彰显先进的思想品质提供保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维系养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维护党的红色基因构成元素的内在要求。坚持“两个结合”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赓续革命传统的具体体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促进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

第三,发挥好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优势,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常青通过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而实现,历史实践中曾经发生的教条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的深刻教训。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必须在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中写好“两个结合”这篇大文章。

第四,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伟大的中华文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着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将使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贯彻好自信自强的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通过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不懈奋斗才得到彻底改变。不管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如何诋毁马克思主义,也不管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遭遇怎样的挫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意志都不会动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实践,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了根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中续写“两个结合”新篇章,是党和人民牢牢掌握自己前途命运的重要保证。


编辑: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