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信息库] >>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4日
  查看:
  来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了进一步概括。其中,第二个明确重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话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凝聚全党共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研究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重要论述,成为理论界开展宣传阐释与学理研究工作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这一概念明确提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理论界掀起学习阐释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的工作也随之开展。理论界不仅推出了《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等一批高质量理论文章,而且出版了《2050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的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等一批高水平理论专著,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理论界倾向于将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并之为“三总”进行宣传和阐释。雷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和要义的新概括——试论“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李昆明和杨超的《深刻领会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等理论文章鲜明呈现出这种以“三总”为叙述角度的研究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作为“八个明确”中第二个明确的主要内容,成为宣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向度。在学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下,理论界推出了《在伟大旗帜下自觉担当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主题、总目标、总任务及其关系的理论思考》等一批高质量理论文章。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理论内容得到极大丰富,理论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整体视域,细分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步走”战略安排、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新的研究领域,产出了诸多优秀成果。其中,韩喜平的《中国梦是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中国智慧》、杨彬彬和马玉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及其关系考辨》等理论文章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概念的辩证关系;王正绪的《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倪邦文的《把握新时代发展战略安排的引领作用》等理论文章深刻解读了“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转变机理和价值意蕴;孙代尧的《战略规划、大国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石云霞的《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等理论文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在建党百年重要时间节点掀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高潮,而且贯穿其中的百年宏大叙事为理论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提供了新的视角。李捷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的主题》、林建华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王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进路》等一大批具有百年宏大视角和深厚史学积淀的理论文章脱颖而出,成为建党百年之际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的代表性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理论内涵,增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概念的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关联性更为清晰。段妍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的世界意义》、邓磊和张翟的《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李斌雄和魏心凝的《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等理论文章,实现了道路研究与总任务研究的有机融合,推动关于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研究重点

目前,理论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步走”战略安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基本方面展开。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理论界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目标是“本世纪前半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更宏伟目标的总动员令和行动纲领”。也有观点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王莉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学理思考》中指出,“如果离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理论主题,也就是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谈发展、谈社会主义、谈问题解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界探讨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场语境。一方面,强调这一发展目标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要求,又顺应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走向,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刘新年等人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认为这一发展目标既契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又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具有深刻的现实确证性。秦宣在《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的关系》中指出,“这一总目标的确立,就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姜淑萍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认识》中强调,“总任务提出的现实依据来自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理论界梳理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认为二者虽有区别,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王炳林和方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讲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者都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价值追求,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路径,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共同的战略步骤。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完全等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和要求。

关于“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研究。理论界明晰了“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发展定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陈德祥在《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理论逻辑与思想价值》中讲道,“两步走”战略安排从战略目标到战略步骤、从战略布局到战略重点、从战略途径到战略保障,环环相扣、融为一体,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问题。

理论界归纳了“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演变特征,认为“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提出既有深刻的历史继承性又有准确的现实研判性。孙蚌珠在《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彰显的规律性特点和历史性意义》中指出,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党对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战略设计方面成功经验的基本遵循”。陈扬勇在《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指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是“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有丰厚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同时,理论界探讨了“两步走”战略安排的价值意义,认为“两步走”战略安排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对战略发展目标进行的新部署,“为我们清晰勾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蓝图和时间表”。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研究。理论界厘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概念内涵,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十分丰富,是一项系统工程。程萍和康世功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与途径》中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的是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全面和完整的全系统,全系统内各子系统及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理论界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欧阳军喜和王赟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演进、特征及其意义》中讲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设想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取用传统典籍中的“小康”概念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体化,再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点。

理论界着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范式,打破了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是现代化的窠臼。高海波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由来、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中讲道,这一超越既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资本逻辑主导的固有缺陷,又“立基于社会主义的时空条件来把握和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占有了它在科技发展、生产变革、市场建设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的进步成果”。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理论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镌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色的现代化新道路,其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与魂”。徐坤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守中国本土立场,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既彰显了导向现代化的一般属性,同时结合民族具体实际作出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特殊探索”,实现了对民族主体性立场的坚守,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的盲目崇拜。

理论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通往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明新路。林伯海和李潘在《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若干辩证统一关系》中讲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遵循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普遍规律,体现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相连接,推动社会向更先进、更高级、更文明的阶段前进。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应对的问题,不仅是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乃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一道路为解决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了新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础上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有效规避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新路向。

同时,理论界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运行机理,强调要以坚持人民至上进行价值引领,以赓续文化血脉增强内生动力,以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外部驱动,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和发展的成功道路,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健全领导制度、提升领导能力”,成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保证。

研究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理论研究者充分考察实践发展,把握理论创新,积极建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把握新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挖掘新的研究资源。一方面,理论研究必须树立大历史观,注重探寻历史渊源、进行历史比对,做到以史为鉴。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理应成为未来研究必须加以把握的新的历史依据。另一方面,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必须充分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全面把握国际国内条件变化,结合时代要求、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炼出更能满足理论需求的新观点,概括出更有规律性的新认识。

重视并强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聚焦新的研究视域。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新理念。从文明层面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集中体现在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上。目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出发点多聚焦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研究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角,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类学意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研究的时代高度。

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内部逻辑架构,形成独特的理论标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理论研究要注重整体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步走”战略安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均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主要向度,但并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全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要论述作为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战略步骤、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在内的思想理论集成,应通过梳理其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理论标识。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涂利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