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既切中当下,又谋划长远,为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世界发展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循环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理论,是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诸多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总括性、纲领性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新发展格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循环的基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循环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过程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只有经济循环畅通,再生产和经济运行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发展才能进入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正向螺旋。经济循环畅通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循环的基本条件,包括:各种资本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资本在物质上和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及时补偿,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协调等。一旦经济循环条件被破坏,循环链条出现断裂,就有引起经济危机的风险。把经济运行理解为物质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静态均衡的方法论缺点,是分析现实经济运动的科学方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2019年GDP占全球总量超过16%,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与此同时,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供求脱节现象日益凸显,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转换的复杂性上升。加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乏力,全球市场收缩,当前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西方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市场不确定性陡增。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大冲击,出口导向、依赖外需、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模式已无法持续。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实现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新发展格局”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国内循环的畅通,重点在于打通堵点,预防断点。一方面,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重点在“畅通”上做文章,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使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适应、相协调,提高流通效率,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连接更紧密;另一方面,以实现国民经济完整性为目标,坚持扩大内需,加快消费升级,加大自主创新,解决各类“卡脖子”技术问题,补齐经济发展短板,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焊牢经济循环的易断点。这既是在大国经济发展关口,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也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的顺势而为,是深入思考当前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循环理论提出的科学结论。
“新发展格局”深刻阐明了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互相促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发展是生产力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统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推动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具体到一国经济发展而言,科技发展与内需扩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如果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国内需求就无法真正全面得到满足,生产—消费的国内循环就存在缺口,完整的内需体系就无法构建起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繁荣、壮大的内需市场,那么科技自主创新也就失去了动力、应用场景和市场,就不得不处在国际分工低端,依赖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难以持续提升本国收入,使本国经济不得不长期依赖于国际循环。
如何突破这一发展困境?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推动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互相促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完整的内需体系,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增加了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回旋余地和稳定性,而且,完整内需体系的不断扩容、升级,也将为国内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进国内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改进技术工艺,提供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良、质量更过硬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引领产业进步;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宏大顺畅的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国内的供给结构能够适应需求结构的提升,特别是供给体系的创新力能得到切实提升,从而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明确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然在技术上仍然相对落后,但我们具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制度优势,过去我们依靠这一优势曾经创造过诸如“两弹一星”等技术创新史上的奇迹,未来我们还要依靠这一优势,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继续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新发展格局”深刻阐明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在各国和各阶级之间是不平均的,这对一国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会因各种因素遭遇挫折和逆流,各国只有正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主动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同时保持本国经济安全可控,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同时,逆全球化浪潮导致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兴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冲击,限制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损害全球经济发展和整体福利。如何应对经济逆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循环的辩证关系,立足宏大顺畅的国内大循环,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从历史规律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通过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升级版,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好发挥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枢纽作用,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逆流,用繁荣畅通的中国国内大循环带动世界经济大循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处理好开放、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做好应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